不專業調查(1)遊戲中重名的發現物:圓犁頭鰩

之前有一版的統計表中出現兩個圓犁頭鰩,當時為使用上的方便,我擅自將其中一個改為飯匙鯊(圓犁頭鰩),後來發現那樣改好像也不太對。

動物界的科學分類為「界門綱目科數種」,這兩種魚同屬犁頭鰩目、板鰓亞綱(鯊魚所屬的鯊總目也歸類在此),所以遊戲中都有提到兩種魚類也形似鯊魚。
雖然這陣子又找了一些資料,但我還是沒辦法確定怎麼改比較好,更看到這兩種魚都有人叫它們「飯匙鯊」,這就跟我一開始以為的不同了。

那為什麼辣椒翻譯成一樣的?明明日版遊戲中是不同名字,這就激起我的好奇了。

先放一張標本畫再展開說說,最右邊兩尾就是遊戲裡的兩種圓犁頭鰩。

エイのおもな種類(2)〔標本画〕©冨田百秋 出處 小学館 日本大百科全書(ニッポニカ)

遊戲是日本人做的嘛,也就主要看日文資料。結果查一查又昏頭了,因為這兩種魚在資料中的棲所生態、外觀、地理分布都不太一樣,怎麼在遊戲裡像是同一種魚啊!圖片怎麼畫得這麼像啊!

雖然我不是小釣手,對這方面的知識貧乏,但我可以用日文原版發現物名稱去找資料啊,誒嘿~


遊戲中2星的圓犁頭鰩是經由舊金山書庫讀書獲得線索地圖,依據遊戲說明與日版對照後,此發現物是シノノメサカタザメ(東雲坂田鮫)

GA3+,2☆圓犁頭鰩
圖:奇妙的魚的地圖(生物6)

遊戲卡片說明:
生活在印度洋及其周邊的海洋生物。外觀與游泳方式酷似鯊魚,但是被視為鰩魚的一種。頭部呈較寬的扁平狀,頗具特色。

シノノメサカタザメ(東雲坂田鮫、Rhina ancylostoma)
インド太平洋の熱帯域に分布し、90m以浅の沿岸域に生息する。丸い頭部、分厚い体、サメに似た大きな背鰭・尾鰭など特徴的な形態を持つ。
分佈於印度-太平洋熱帶地區,棲息於水深90m以下的沿海地區。 圓頭,厚實的身體,以及類似於鯊魚的大背鰭和尾鰭是其特徵。

左圖是網上找到的實際照片,對照一下遊戲卡片,不能說很像但一模一樣
圖片來源:海洋館の人気者「シノノメサカタザメ」死ぬ 飼育14年 土佐清水市 / 高知新聞社シノノメサカタザメ – WEB魚図鑑

資料來源:
維基日文版:シノノメサカタザメシノノメサカタザメ – WEB魚図鑑


遊戲中3星的圓犁頭鰩則是從西里伯斯海釣魚發現,要以圖識圖太難了,依據日版資料,這應該是サカタザメ(坂田鮫)

AR2,3☆圓犁頭鰩

遊戲卡片說明:
頭似魟魚,身如鯊魚的魚類。名為鯊魚但歸類於魟魚類。棲息在印度洋及太平洋溫暖的海域,捕食其他魚類或甲殼類生物。

サカタザメ(坂田鮫、Rhinobatos schlegelii
サメと名がつくが、鰓孔が体の腹面にあるエイの仲間で、スペードの様な独特の形をした体前半部をもつ。魚類、頭足類、エビ類などを丸呑みにする待ち伏せ型の捕食をする。
雖然名稱為鯊魚,但它是鰩魚的一種,它的身體腹面有鰓孔,吻部為鐵鍬/鏟狀。 棲息於近海沙泥底質水域,屬肉食性,以小魚和甲殼類為食。

資料來源:
サカタザメ – WEB魚圖鑑Honda 釣り倶楽部 – サカタザメの特徴 | 釣魚図鑑(特徴・仕掛け・さばき方) |

圖片來源:sharksandrays – Bottlenose Guitarfish: Rhinobatos schlegeliifishbase – Rhinobatos schlegeliifishbase – R.schlegelii.jpg

外觀上兩種魚最明顯的差異應該是頭部跟體型,但是,不知道為什麼遊戲圖片很類似


許多資料都沒有明確提到サカタザメ(坂田鮫、Rhinobatos schlegelii這種魚的棲息地遠到印度洋,大都只寫日本~越南等西太平洋沿岸,至於阿拉伯海、印度洋一帶也許、可能有,但棲息地不明,遊戲中釣到這條魚的地點則是西里伯斯海的達沃東邊。
遊戲卡片有強調”棲息在印度洋及太平洋溫暖的海域”,嗯……畢竟我沒有太深入繼續研究,可能我看的資料不夠多。

最後,再以學名去搜尋台灣魚類資料庫(我甚至去問度娘了!),中文裡面應該只有シノノメサカタザメ叫圓犁頭鰩,而サカタザメ中文叫薛氏琵琶鱝(或許氏犁頭鰩 )。

圓犁頭鰩(資料來源:台灣魚類資料庫)

薛氏琵琶鱝(資料來源:台灣魚類資料庫)

個人不負責結論:辣椒中文翻譯有問題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